《穷通宝鉴》

穷通宝鉴

八字算命,离不开五行,绕不过平衡。而平衡之道,在八字算命的理论中,主要有两大体系,一是扶抑,一是调候。《穷通宝鉴》就是八字古籍中专门论述调候的一部宝典。此书是清代的余春台将江湖旧籍《拦江网》加以整理、归纳而成。它原名《拦江网》,也有说是《栏纲网》,不知出自何朝何代何人之手。据说是江湖人士压箱底的秘本。它没有复杂的理论,通篇都是充满江湖实战算命一招制胜的宝贵经验。

《穷通宝鉴》的整理者余春台,清朝光绪年间人士,热衷诗词文学、术数命理。友人向他推荐《拦江网》,建议他为此书作注疏,填补子平命理学在“调候”论命法上的一块空白。他批阅后发现此书论述精细、取舍得当,便以毕生精力反复研读,潜心挖掘其中奥义,并细加编撰,删繁就简,编纂成书,并重新命名为《穷通宝鉴》。此书去粗取精、言简意明、层次分明、井然有序。

而数百年间由于江湖人士传抄错误甚多,后经徐乐吾精选典藏本加以评注,自此扬名。而民国二十六年的《穷通宝鉴》亦存在很多错误,民国二十八年,徐乐吾再得精校本进行评注,此版本名字为《造化元钥》。书经徐乐吾作注,他将实战经验结合推命法则,添补加注,逻辑清晰,哲学思想浓厚,对后世命学有深远影响。

《穷通宝鉴》下载

岁差和章动

 

岁差和章动

在外力作用下,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,而是不断发生变化。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,而其周期运动则称为章动。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(见分至点)在天球上的运动,对恒星的位置有所影响。

地球绕地轴旋转,可以看做是巨大的陀螺旋转,由于日月等天体的影响,类似于旋转陀螺在重力场中进行运动(在旋转速度减慢时,陀螺中心线会倾斜,中心线上的点做圆周运动),地球的旋转轴在空间围绕黄极发生缓慢旋转形成一个倒圆锥体,其锥角等于黄赤交角23.5度,旋转周期26000年,这种运动称为岁差。

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称为白道,由于白道对于黄道约5度倾斜,这使得月球产生的转矩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,从而导致地球旋转轴在岁差的基础上叠加18.6年的短周期圆周运动,振幅为9.21秒,这种现象称为章动。

在外力作用下,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,而是不断发生变化。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,而其周期运动则称为章动。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(见分至点)在天球上的运动,对恒星的位置有所影响。

公元前二世纪,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,022颗恒星的星表时,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,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,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。在这150年间,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.°5。喜帕恰斯认为,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,并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°。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。公元四世纪,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,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,独立地发现岁差,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°。《宋史·律历志》记载:“虞喜云:‘尧时冬至日短星昴,今二千七百余年,乃东壁中,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。’”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。

明朝占星师:帝国的脉搏

刘伯温

说起明朝那些神机妙算,未卜先知的人物,绝大多数人首先想起来的应该是刘伯温。对历史更熟悉些的人,可能会想到辅佐燕王朱棣的道衍和尚姚广孝。

但他们,都不够资格成为这本书的主角。

前朝军师诸葛亮,后朝军师刘伯温。刘伯温的名头很响,但可惜的是,要把他归到占星师这个群体,他的水平不够。即便够,也由于他当政治家当得过于成功,掩盖了他作为占星师的光芒。他辅佐朱元璋,经历大小战役,却很少有他以占卜决策军事的事迹。他的著作《诚意伯文集》,里面并没有占卜、命理一类的文章。《四库提要》说:“刘伯温碰上了改朝换代的兴盛之运,参与决策,在谋略方面给了朱元璋很大帮助。后来世人就把他当成神人,各种未卜先知的传闻都附会到他身上”【注1】。

而人称黑衣宰相的姚广孝,对朱棣称帝的预言,更多掺杂了他的政治目的。

他们的故事,后面再写。

我写的,首先是一本史书,其次是一本占星书。

那些惊才绝艳的人物,研究天文、历算、兵法……到如今,他们要么被诬为封建迷信,湮没不存。要么被抹掉与占星相关的活动,只留下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医学家的身份。而在当时的历史中,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技术,参与决策,预测未来。他们是一群真正洞悉宇宙规律的人。我想写写他们的事迹,正本清源,让世人了解一下真正的术数推算是如何进行。也写写明朝的那些占星师们,如何参与历史。以及,他们记录下的历史!

另一方面,明朝的那些皇帝和重要的历史人物,很多都留有准确的出生时辰。我也会运用八字和紫微斗数,以命理的方法,剖析他们的内心与人生轨迹。这其实也是很好的一个研究历史的途径。

第一个要写的,是明朝六壬大师陈公献。三百多年前,他写下了一本伟大的著作《大六壬指南》。这是所有研习大六壬的人奉为圭皋的一本书。也是自南宋凌福之的《毕法赋》以来最重要的六壬学著作。

陈公献出身于明朝末年扬州的一个军人世家。祖父,父亲,兄弟,多从政或从军。陈公献自幼熟读兵书,正是在这种环境下,让他得以从兵书中研习六壬,为后来攀登到明清以来六壬学的顶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既然世代从军,陈公献本来也想献身大明王朝的国防事业,曾经在兵部尚书王象乾手下做事。但终究只是一个中下级文职军官,没有做出太大的成绩,加上被人诬陷,心灰意冷,干脆就放弃建立军功的想法。从此潜心研究六壬,寒暑不缀,并最终为我们留下《大六壬指南》这一宝贵财富。

陈公献虽然后来没有在明朝军界发展,但他有一个哥哥陈公明却延续了父辈的戎马生涯。1627年,陈公献和陈公明参加科举,他参加文试,他哥参加武举。双双被录取。第二年,兄弟二人到北京参加会试,陈公明考中武进士第三十九名。1638年,陈公明升任吴淞总兵。陈公明的军旅生涯应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,这也为陈公献接触明朝将领打下了广泛的人脉基础。陈公献借此以六壬预测军政,并记录下明朝末年这段烽烟四起,抗击清军的可歌可泣的历史。

在北京,陈公献接触到那些帝国的最高统治者,触摸到大明王朝的脉搏,直接或间接的为明朝宫廷、朝臣占卜决策。并把这一切作为案例写在他的书中。

从《大六壬指南》记录的案例来看,整个崇祯一朝,当权的大臣、太监,皇家的妃子、公主,领军的将军。很多明朝的重量级人物,都在陈公献的占卜案例中有记录。例如内阁首辅周延儒,温体仁,杨嗣昌;万历皇帝的妹妹瑞安公主;崇祯皇帝宠爱的田贵妃;柳如是的老公钱谦益……也记录下扬州十日,李自成攻破北京城,南明福王政权的覆灭等历史事件。

太乙、奇门、六壬,为古传三式,相传为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时,九天玄女所授。其中六壬被誉为三式之最,博大精深,应验如神,尤擅长于占卜人事。它本质上是起源于古天文学。以天干地支代表星宿,以干支类象,根据天体的运动,推算福祸休咎。

关于明朝的故事,我们就从陈公献在京城的六壬占卜说起!

【注1】:基遭逢兴运,参预帷幄,秘计深谋,多所裨赞。世遂谬谓为前知,凡谶纬术数之说,一切附会於基,神怪谬妄,无所不至。方技家递相荧惑,百无一真。惟此一集,尚真出基手。其诗沈郁顿挫,自成一家,足与高启相抗。其文闳深肃括,亦宋濂、王祎之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