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占星师:蝴蝶效应(一)

蝴蝶效应

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创建者里,朱元璋是很特别的一位,特别在于他的出身。放牛娃出身,做过长工,当过和尚。穷点不是啥大问题,甚至是优点,长期扎根基层,了解人民群众疾苦。所以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,老朱有露脸的时候,通常形像都还是蛮正面的。

但问题是,老朱家太穷了。

朱元璋苦逼的人生,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。他从小吃不饱,眼睁睁看着父母兄弟饿死。他亲眼目睹官吏贪赃枉法,不顾人民死活,所以他憎恨贪官。他觉得当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,是公仆,不是来享受的。

除了憎恨贪官,朱元璋还打心底厌恶那些文人和商人。他的大半生,已经定格在“种田、放牛、当和尚、打仗”上面了。鲜衣怒马,风花雪月,这种高富帅的生活,几乎没有与他的人生发生交集,直到后来的排斥与厌恶。在他的人生华丽的完成了屌丝到皇帝的逆袭之后,坐在龙椅上,充斥他往昔记忆的,还是那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田野,那些新鲜的热腾腾的牛粪,或许还有那些白净水灵的村姑妹子!

找老婆,还是得找那样的啊!能持家,能生儿子,不吵不闹,就够了。

所以,老朱留下祖训,明朝的皇帝、亲王,都不许娶大臣的女儿。从根源上断绝大臣与皇家结亲,出现内外勾结的事情。终明一朝,从来没有出现过外戚干政。主要是老丈人家都是贫下中农,顶多也就是个小公务员,没势力,也没能力。一朝女儿伴在君王侧,拿点银子花花,再弄个一官半职,也就知足了。至于干预朝政,就算有那个想法,也没那个能力。

明朝三百年,真是做到了后妃莫问出处。整个明朝,除成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出身显赫之外,其它后妃宫嫔,都以是选秀女方式,从民间平民百姓或低级官员家选取。

明朝选皇后,选妃子,首重德。这个德,按明朝的标准,就是勤勤恳恳,话到嘴边想三分,行事低调不张扬。至于漂不漂亮,无关紧要,甚至是要扣分的。皇帝也是要接受包办婚姻的,娶什么样的老婆,由不得自己。长得太漂亮,估计连皇帝的面都见不着,就被一帮太监宫女投了反对票。这可是给皇帝选老婆,你选个大美女送过去,是想媚惑皇帝,让他沉迷女色么?

皇帝可不是个轻松的职业,职位过于热门,竞争压力大。每天上班超过八小时,全年无休。除了学历之外,有一副能承受高强度工作的好身板也是必要条件。每晚XXOO,身体又不是铁打的,哪能吃得消。家国天下,皇帝得为了江山社稷,必须每天超负荷的工作。

按这样一套“政治正确”的标准筛选下来,在明朝当个皇帝也真够悲摧的,君临天下,富有四海,每天上班被大臣们骂,下班了想儿女情长一下,结果……怎么说呢,那感觉,就是你好不容易看完了《新闻联播》,终于可以换台了,怀着看《非诚勿扰》的期待扑过去,尼玛,原来是《晚间新闻》。

朱由检,我们一般叫他崇祯。

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,在找老婆这件事情上,崇祯是幸运的。他除了有个贤良淑德的大老婆——周皇后,还有个貌美如花而且精通音乐的小老婆,也就是卓怀王的母亲田贵妃。

美女,对明朝皇帝的老婆这个群体,绝对是稀有动物。田贵妃是当之无愧的美女,不光是美貌,她还拥有那个时代女性少有的才艺。因为,她有一个很特别的出身——扬州瘦马!

历史上扬州的美女,大多出自于后来名满天下的“扬州瘦马”。扬州处于长江与淮河的交汇之处,景色宜人,气候温和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在这种潮润暖糯气候滋养下,扬州的女性也生得温婉动人,柔情似水。

田贵妃,名叫田秀英。她出身青楼,青楼并不是一个很上流的地方,但也不是一个很下流的地方。不要听到青楼,就想到怡红院之类。青楼除了卖身,卖艺才是主业。在那个没有电影,没有网络游戏,夜生活贫乏地时代,青楼肩负着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娱乐生活的历史重任。

青楼按现在的观念来看,更多的是娱乐业。但田贵妃的这个出身,终究不是一个很体面的事情。不过,没有关系,这里是明朝!

多年以后,崇祯接过哥哥的皇位,登上风雨飘摇的大明权力峰顶,怀里搂着如花似玉的小老婆。忍不住问了心里一个多年的疑问。

崇祯:“听说你们娱乐圈很乱”?

田贵妃:“嗯”!

崇祯:“听说还有潜规则”?

田贵妃:“……“

崇祯:“呃……你没有被潜吧”?

田贵妃涨红了脸,轻咬着嘴唇,顿了顿:“没有”。

(待续)

清朝占星杀人事件

自从朱元璋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叛变革命之后,明教一帮兄弟们心灰意冷,多半就此隐姓埋名,不再过问江湖事。

直到三百年后,有一个人,决定做一件大事。为明教保留一点薪火传承。

这是康熙五年,公元1666年。

目标——紫禁城!
敌人——汤若望!

而他,只是一介布衣。早在崇祯十年,他就曾经抬着棺材,以必死之心上书弹劾中央办公厅主任温体仁。结局是被打得屁股开花,然后流放到东北冰天雪地里。直到后来温体仁倒台,才得以回到故乡。

他,叫杨光先。这一回,他依然只是一介布衣。但他有默罕默德的荣光照耀。

汤若望

汤若望,生于德国科隆。受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影响,决心要成为他们那样胸怀远大理想的人,到东方传播主的荣光。1618年,他孤身一人,从欧洲远渡重洋来到中国,只为了心中的信仰,传递福音,救赎世人。

两个人,为了各自的信仰,终将猛烈的碰撞在一起。这场决战的硝烟,很多年以后,依然在华夏大地上飘摇不散。

有人信仰耶稣,有人信仰真主。但桀骜的中国人并不愿匍匐在神灵的脚下,中国人相信天道循环,可以测度。西方君主讲君权神授,而中国皇帝讲奉天承运。

为了更好的的与中国统治者交流,汤若望找到一个通道。并借此获得中国皇帝的信任,大力在中国传播天主教。这就是帮助中国人修定历法。

大统历

在西方,政教合一。在中国,天人合一。皇帝是天子,观察星相,窥测上天,从来就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。修定历法,是推演天体运行,预测王朝兴衰的大事。但由于朱元璋禁止民间私习天文,研究历法。导致从元朝继承而来的《大统历》,经历两百多年的使用而无人修正,已经出现很多误差。

这给了汤若望机会,他带到中国来的,除了天主教义,还有欧洲天文学 。只可惜,他费尽心血修成历书,还没来得及呈给崇祯皇帝,明朝就要亡了!

有信仰的人,是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的。清兵入城的那天晚上,汤若望没有逃。他守护着珍贵的天文仪器和图书资料,冒死给摄政王多尔衮上书,请求留下来继续自己的工作。

“新朝定鼎,天运已新”,新王朝迫切需要准确观测天象,颁布历法,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正统。多尔衮对错漏百出的旧历非常不满,“其预测上不合天象,下不应地事”。

1644年9月1日,汤若望与坚持大统历、回回历的人,在观象台展开较量,分秒不差的预测了当天的日食。多尔衮于是让汤若望从此执掌钦天监。汤若望编的历书也终于得到重用,定名《时宪历》,被清朝颁布天下。

观象授时

钦天监在清朝,除了修定历法,还负责为皇家占星。这是一个政治地位和风险都同样高的工作。

回回历在历法标准之争中的落败,同时由于汤若望大力发展天主教徒。让身为穆斯林的杨光先,对汤若望及其天主教势力,充满了憎恨。

伊斯兰

顺治帝在位时,汤若望深得皇帝信任,杨光先的几次攻击都没有得手。直到顺治驾崩,杨光先终于等来机会,决定对失去后台的汤若望发起致命一击!他上疏历数汤若望西洋新历的十大罪状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,就是为顺治早夭的儿子荣亲王所选下葬时辰不吉。

罗盘

西洋星相,邪魔外道,“山向、日月俱犯忌杀”。下葬后,孩子的父母顺治帝和董鄂妃接连离世。这是致人于死地的杀招。刀过,人头落地。钦天监中支持汤若望的五位官员被凌迟处死。汤若望因与孝庄太皇太后私交深厚,虽免一死,但经过这一番打击,不久就在悲伤和绝望中离开了人世。

汤若望墓

杨光先实现了他的愿望, 搬倒了汤若望,以回回历取代西洋历法。但在这场表面是星相观测之争,实为政治倾轧的决战中,他落在了鳌拜的棋盘上。

鳌拜

鳌拜大约还是个重义的人,要给这个马前卒一些赏赐,于是任命他为钦天监监副。杨光先并非贪图名利,只为了心中的信念与坚持。“西洋妖孽”已经伏诛,是时候离开朝堂,归隐田园了,于是婉言谢绝。

鳌拜有些不爽,以为杨光先嫌官小。但他要图谋大事,现在正是招揽人心的时候,忍了。然后大笔一挥,给了杨光先一个更大的官,钦天监监正——国家天文台台长,正厅级。

杨光先没办法,只得硬着头皮赴任。可是历法终究是关乎国运的大事。不能准确预测天象,轻则妖言四起,重则动摇国本。杨光先是文科生,数学终究不行。推算历法谬误百出,算错闰月也就罢了,居然一年定出两个春分,两个秋分。

观象台

1669年2月18日,在北京的观象台,耶稣和真主的门徒再次对决。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,汤若望的学生南怀仁,在实际推算观测中战胜杨光先。耿直的西方人,也终于学会中国人的政治智慧。不久以后,南怀仁以鳌拜党羽,列数杨光先罪状,上疏康熙。

杨光先最终死在回乡的路上。

康熙九年(1670年),九十六刻历重新开始推行,沿用至今。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用的农历。

风水祖师与宜昌天然塔

宜昌天然塔

陶珠路是宜昌以前最繁华的商业街,虽然杂乱,却也热闹。随着城市发展,陶珠路川流不息的行人,闹哄哄的吆喝与叫卖声渐渐跟不上城市的日新月异。所谓风水轮流转,几经改造,折腾得元气大伤。陶珠路兴旺不再,渐渐衰落。后来CBD崛起,聚拢了大批原来陶珠路的老商户,再后来万达又在东边插了一脚,人走茶凉,陶珠路再也没有了当年商业中心的气象。多年以后,金桥市场与三峡物流园对峙,又是一阵腥风血雨,阴谋阳谋迭出。火车东站兴建、东山大道BRT改造,庙嘴大桥修建……每一次大兴土木,总是伴随着地运扭转,有人兴,有人败。

地产界为什么会“迷信”风水?有时候明明实力雄厚,碾压对手,又占尽先机。可眼看他起高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。斗转星移,冥冥之中左右着兴亡成败。

说起风水,宜昌还和风水学祖师爷郭璞颇有渊源。郭璞,晋代著名的文学家,训诂学家、博物学家、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祖师。在术数渊源上,郭璞除家传易学外,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,传说其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,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,后人推崇其为风水之鼻祖。在风水方面,世传《葬书》、《青囊经》为其遗作,是后世风水理论之基石。相传郭璞易术师从河东郭公,授青囊九卷,洞悉阴阳、天文、五行、卜筮之事。亦有传说郭璞系得青乌子所授,青乌子即东汉张天师。后来匈奴南侵,郭璞避祸江南,侨居夷陵。在宜昌修天然塔,筑尔雅台。

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,他在《葬书》中云:“葬者,乘生气也。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”。所以才有了现在我们通常说的“风水”一词的称谓。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,推崇其为风水术的开山祖师。《晋书》中说:“璞好经术,博学有高才”,“古文奇字,妙于阴阳历算”,“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,攘灾转祸,通致无方。虽京房、管辂不能过也”。从这些史书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郭璞在当时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地位。